載入中...請稍候...

訂閱電子報


行醫者日記

唸醫科的時候,每個器官都有十幾種病,每個病又都有十幾種原因,還有十幾種病徵,每個病徵反過來又有十幾種可能性,很痛苦。怎樣死記都記不全,整個醫科五年光境,都沒有人來教過我,其實,靚仔,那些名目,都是不用記的。

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首先,那麽多名詞,根本不用全記下,只記最常見最普通的三、四個「名列前矛」的便足夠。第二,要記也不是沒可能,只要將十幾個項目,名詞,分門別類,整理好,分成三、四個類別,類別記住了,再在每個類別中記兩、三個例子,整個名單就記下大半了。

只把兩,三個大原則、大類別別,大原則之下再記兩、三個例子,便可舉一反三,無往而不利。無論給考上什麼難題,都可根據大原則"答上兩咀"!

醫的年代,還有親戚朋友問我,要讀拉丁文課喲!好艱深啊!

其實那些斜印的拉丁文小字串,大都不必理會,唬嚇人來的。至於很長很長的中文譯名,有些譯音,有些譯意,你我都根本不用記它。

在西醫的角度看,人身體的病,不外幾種:

1)腫瘤

2)發炎

3)創傷

4)先天性

5)後天性 /退化 /衰老

6)其他,如內分泌

 

1)  腫瘤與癌: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醫生為怕病人"嚇親"受不住,提及癌症時一律婉轉地叫做"腫瘤"結果不少病人在幾翻折騰,醫病醫了大半的路,還不知道自己其實就是患了癌症。

「癌」這個字太嚇人,太根深蒂固。醫生委婉,用腫瘤二字,讓病人似明不明,較易接受罷了。這是好心?還是做了壞事?

「癌」其實是「腫瘤」的其中一種,也就是惡性的腫瘤。

說「癌」是腫瘤,並沒有說謊,但也只不過是避重就輕,,不點破患者所得的病,其實是惡性的,也就是癌。.把「癌病」加了一層紗,結果病人(和家人)似懂非懂,糊里糊塗,就做了手術,或接受了治療。

「惡性腫瘤」以外的另一種腫瘤,自然就是「良性腫瘤」。有些醫生明知是良性的腫瘤,但對病人不說明是「良性腫瘤」,或脂肪瘤,或粉瘤,或水囊或纖維瘤,而偏偏曖昧地只說「腫瘤」,又是為甚麼原因呢?據說因為一天未把「腫瘤」割出拿去化驗,就一天都不能百分之百肯定該「腫瘤」裡面是否百分之百每一顆細胞都是良性的!這話倒沒錯,也不是說謊,可還有附加的一個好處呢!

既不能肯定是良性,患者就自然會有點兒怕,一怕就慌,一慌就慌不擇路,自然就要割之而後快,「醫生,我同意了,割了它吧。割了放心點。」


2)  發炎 / 炎症

所謂發炎,也常常令人誤解。例如消炎藥到底同不同抗生素?抗生素又是不是消炎藥?消炎止痛藥又到底算是消炎藥還是止痛藥?止痛退燒藥又可不可以當消炎藥?

所謂發炎,或炎症,炎字兩個火,不就是大火嗎?這就是說身體有地方失火了。你想像成「開火」〈開戰〉也可以。為甚麼開火呢?可以是外敵入侵,也可以是內亂或者治安不好、社會動蕩。

外敵入侵就好比人身體受細菌/病毒入侵(中醫叫「外邪」);內亂或社會治安動蕩就好比「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所引起的發炎。此外,壓力、情緒(中醫叫「情志」) 環境等都可引起慢性發炎,例如前列腺,腎臟,甲狀腺,心臟,血管,甚至腦炎,都並不一定有外來的細菌(微生物) 作怪

所以「消炎藥」只是個很籠統的總稱 。

止痛消炎藥能止痛主要因為它能消炎,所以叫消炎藥,但不會殺菌。

會殺菌的叫抗生素,殺了細菌,由細菌引起的炎症就會退,所以也是消炎藥,但就不能用來止痛。更萬萬不可濫食亂食,因為身體內本來有很多「好細菌」不應亂殺,而亂服抗生素更容易令各種細菌「偷窺」到你的各種秘密武器,就會產生出「抗藥性」,到時不怕抗生素,好比刀槍不入,你就自食其果,要吃大虧啦!

撲熱息痛是名副其實的退燒止痛藥,不能消炎,也不會殺菌,只能減輕不適,等待身體復元。吃了不會令你病好,不吃也不會令你病情加重。

 

泌尿系統的炎症

細菌入侵,在尿道(小便離開膀胱後,要噴射出來所經過的最後一段路,男性 25cm, 女性約 5cm) 引起發炎,就叫「尿道炎」

在膀胱發炎的話就叫「膀胱炎」,入侵到腎盂的就叫腎盂炎。

可是一般醫生為了容易講解,都通通統稱作「尿路炎」,或者「尿道炎」,又者更簡單地叫「小便發炎」、、、-總之是小便的「流域」發炎就是了。

至於「腎孟腎炎」和「腎小球腎炎」的分別,就連很多醫生都難倒。雖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全明白,但可用開火作戰的例子來說,「腎孟腎炎」就是細菌性的,細菌入侵到腎盂也;而「腎小球腎炎」則是腎臟自己動蕩、開戰,與人無尤,是自身免疫系統紊亂所引起的。

 


 

看病大姆指


外國人有所謂Rules of thumb,就是一般性的大原則,雖不至放諸四海皆準,但凡事跟著大姆指原則,方便快捷,雖不中亦不會偏得太遠!

我也在這裡提供十點看病大原則,希望能幫到「想起見醫生都怕」的您。

 

第一,別急!

見過一個真人真事:晚上我去醫院巡(查)房,見鄰床的女病人正在說:「很匆忙,甚麼日用品都沒有帶!」可她明明是個剛剛做完「乳房全切除手術」的病人。「乳房全切除」手術是個大手術,怎會甚麼都沒有準備?這才知道,她是個「即捕即解」的病人。

甚麼是「即捕即解」的病人?

她早上去街市買菜,有點鼻水,便順路進一醫務所看醫生。醫生說發現她乳房有一腫瘤,可大可小,「有可能」是癌。她大吃一驚,立即就六神無主。

醫生你說怎辦?

一定要全部切除才可以百份百肯定。

腫瘤呵,不是鬧著玩。好好好,癌呀,趕快替我切掉。

結果早上穿拖鞋去買菜,晚上已沒了一個乳房,床邊還是她早上穿過的拖鞋,日用品還沒來得及帶來。過幾天報告出來,是良性的。啊!真多謝您,醫生,這麼快替我解去心頭大石!

她當然不知道,其實不必失去整個乳房,不必動大手術,都可以知道自己沒有患癌症。

你笑這女人,可這種事天天都在發生。

醫生可也沒有騙她!醫生只不過說出事實:是腫瘤沒錯,不過沒說是良性或惡性;要百份百絕對肯定的話,也的的確確要全部腫瘤切下化驗,才敢確定,但其實只須切掉那一顆腫瘤,不必把乳房全切;醫病要及早,癌症尤其,愈早期醫治成效愈好,但所說的「早期」與「晚後期」,一般以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來算,並非「只爭朝夕」的。急不急在於一時!

慌張的時候所做的決定,十個之中有八九個是錯的。偏偏很多朋友就是在最慌張的時候,因為驚惶失措,而匆匆忙忙下決定。

其實有關身體和健康的問題,除了極少數之外,很少是急得非立即下決定不可的。相反,大部份病症,都是日積月累下來的,要做決定也實在不急於一時。

 

第二,開口問!

香港人還是有不少很「怕」醫生的,總不敢問多醫生一句,怕醫生忙,怕醫生不喜歡;另一邊廂,醫生也有很多不喜歡病人多問的,嫌花時間,嫌煩,也怕自己不會答。

你的診金反正要付,不問白不問。問多了,好的醫生不會介意;介意的,你為甚麼又一定要非找他不可呢?

最低限度,有甚麼其他選擇,每一個選擇的好處壞處,每個選擇的成功率及發生併發症的機會又是幾多?都一定要問。你有問的權利不用,不能盡怪人。

 

第三,若怕問醫生,或不知道應問甚麼,不懂得問的話,最簡單莫過於問醫生:「若換了是您的親人家人,您的建議是怎樣做?」

醫生提議給親人的,是不是跟現在提議給我的一樣?你甚至可以問,若是醫生您本人又會怎樣選擇?

您一兩年前的看法和今天的建議又有沒有分別?

若換了是您的親人,您會不會把他她轉介?請問會轉介給哪一位?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現實生活中,又未必人人做得到。但「己所不欲,勿施於親人、父母」,甚至「己所不欲勿施於己」,總算做得到吧!其中意見也就可靠一點、中肯一點。我們只有希望,大部份醫生都不會睜大眼撒謊,也不會拿父母親人來開玩笑∕「過橋」吧。


第四,再問醫生(客氣地、婉轉地!),手術是不是醫生您親自做?有沒有第二位醫生幫手?這種病症一般醫生要做多少才算成熟?您親自做的病例中,成功率是幾多?併發症有多少?與一般統計有沒有分別?記著,即使是較好的較盡責的醫生,會把成功率併發症復發率等告訴你,那些數字卻未必是醫生本人的數字(成績),而只是泛泛的一般性(外國的)統計數字,甚至是選擇性的比較好的數字。你需要的,是你的醫生本人的經驗和統計(行內叫「審計(Audit)」)。連自己的「戰績」都不知道,或不願,不敢相告的,您應該在做決定時把這一點考慮計算在內。

而懂得這樣問醫生的話,表示來者不是好欺的,是有點常識的,請坦白相告。

可是,遇到一種醫生,一開口不是跟「你」討論病情,而是不停講「他」有幾好幾勁,「他」有幾知名,「他」有幾多名人來找他求醫,「他」得過幾多獎…請你也要小心,因為醫生手則明文規定,醫生不能向人講述自己有多好,也不能明言或暗示自己比其他醫生好。要不停吹噓自己的過人之處的醫生,請您好好判斷。

總之害了群之馬總是會有的。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加小心坦誠的諮詢,再加「第二方醫學意見」才是正路的。至於病人看醫生,醫生看病人,本來建基於互信,為甚麼現在要變得這般小心翼翼不能盡信?請看另文。

 

第五,尋找第二方醫學意見,但卻也不應無止境地「尋尋覓覓」下去。

「第二方醫學意見」,源自外國提倡的second opinion。叫second opinion,不叫third opinion, 不叫multiple opinion,是有原因的。

尋找第二方意見,是因為今時今日,我們不應拿一個醫生的話當聖旨盡信

但第二方醫學意見又不一定要同第一個醫生的意見相反或者不同。所以我也不說要找「不同的」意見,而只要是來自不同的醫生,沒有利益關係,持平客觀就可以,不一定要不同。須知這只是買個「保險」,也給自己多一個機會,聽多一個意見,並不是給你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藉口。

有英諺云,我們到處問人意見,往往只因其實我們不肯面對現實。Advice is what we ask for when we already know the answer but wish we didn't.

所以女人想買一套時裝,或買一雙鞋,要紅色的一套,還是黑色,拿不下主意,問完你了,另一位朋友,問完一個朋友再問多一個朋友,然後再問多一個,再問多一個,又一個…其實,心裡一早就想買自己喜歡的是那一套,想找個人認同自己∕支持自己,問完一個又問一個,直至找到一個支持自己的人罷了。

所以若真的求客觀,想多聽些意見,找「第二方意見」一般就夠。第二方之後,再繼續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的問下去,只不過是自欺欺人、拖延時間、逃避現實、費時兼傷財,財散人安樂。你一定要換完一位又一位的醫生的話,我還是那句:我要代表全港的醫生,在此向你謝過您的診金啦。

尋找第二方醫學意見是必須的,但又不能過火位!我認為多於兩個,就只會有反效果,不止是破財的問題,而是太多意見,只會令人目炫耳鳴,不辨東西。

至於不能忍受您去尋找第二方醫學意見的醫生,要不就是心虛,要不就是小器。兩種醫生,您能信得過嗎?

 

第六,不要「空槍上陣」,要做功課!

有不少醫生很不喜歡見那些帶著一大疊網上下載來的資料進來的病人,怕多問題,又怕麻煩長氣 ,又怕病人不聽話,又怕自己說錯話,還怕自己知得比病人還少!。

我卻最喜歡看這樣的病人。第一,有備而來,証明有誠意,不會白費時間。第二,做過功課,基本知識已有,一點就明,其樂無窮。第三,不必花時間在簡單基本的常識上,便更可以談得深入些,對病人更有利。至於怕病人知得太多,變得「不聽話」云云的醫生,若不是有些「居心叵測」,至少也有點兒「家長極權」,不合時宜。

現在找資料,不上網也可以找圖書。上網的話,一個「谷歌」,一個「維基」就夠!不去做定功課,而做錯決定的話,怨不得人。

即使你不看書也不上網,也會記得俗語吧?俗語說:「路在口邊!」打多個電話問多個朋友吧!


第七,不要「單刀附會」,要帶親友!

您帶親友,不只是保護你自己,也是保護我!

見醫生不免緊張,有人陪伴,當然好些。

更重要的是,人一緊張,就不易記得住說過和討論過的要點及細節,更遑論下決定。有人陪同,可一起幫忙發問和記著重點。

我也遇過不少老人家,子女都忙上班,不敢勞煩,自己單刀負會、決定、入院、做手術。勸他通知子女,就是不願意麻煩子女。手術完了,子女卻大吵大鬧,投訴醫生「欺負」老人家,沒有告訴子女!

 

第八,要帶齊一切可能有關的舊報告、舊照片、吃過的和正在服用的藥物名稱,或者藥袋(連法例所規定的藥名標簽)。別自作主張(聰明),故作瀟灑,兩手空空。去看病,一切為的是自己的健康,不要怕麻煩,請把一切可能有關的資料都帶來。

看病像去「見工」(求職面試),帶了各種証書,可能派不上用場,但至少可備不期之需。可是沒帶的話,要查看起來時,掏不出來,你早前的瀟灑自由,可為你掙不到分!你可以怪登記護士沒有提你帶舊藥舊片(X光片),你總不能怪面試的未來老闆沒提你帶証書吧!

 

第九,做檢查應「有的放矢」,不應亂學「漁翁撒網」。

除非你是家財萬貫,「老子就是有錢!甚麼檢查通通幫我做了!」否則,檢查還是「有的放矢」好些。做檢查一定要有選擇性,例如驗腎,看似簡單,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

  •  抽血,驗血清腎功能
  •  驗小便,看有無尿蛋白
  •  或驗廿四小時小便
  •  或照超音()波掃描
  •  腎、輸尿管及膀胱平片(X)
  •  靜脈注射泌尿系統造影
  •  逆行式腎盂造影
  •  電腦掃描泌尿系統造影
  •  「磁力共振泌尿系統造影
  •  照核子(同位素)腎掃描

五花八門,都說是驗腎的。哪一個好?哪一個最好?有沒有一個是最好的?化驗室(或者醫生)替我安排的是那一種?你總不可能十幾種全部都做吧!可是又有沒有一個是百搭的萬用的最好的

答案是:「沒有」。其實每一個檢查都只是一位瞎子,瞎子摸象,每個都只能摸到一部份,不錯但也不是全部。應該在個別情況下做適當的和有需要的檢查。

 

第十,不應自作聰明,擅自「刪剪」。

見醫生一切「從頭說起」。不應自以為無關痛癢就畧去,甚至隱瞞。醫生不耐煩,自然會Cut你。或者用引導式問題問您。

律師向証人問的都是「封閉式的,只可以答是或不是。

心理學家向病人問的多是「開放式的,天馬行空,任您發揮。

有經驗的醫生都會雙管齊下,軟硬兼施。到底資料與您的病情有關還是無關,留給醫生決定吧,你儘管從頭說出你的故事。不要自行「刪剪」,甚至「自我審查」!

 



 

自己找醫療資訊——上網與廣告

 

上網

網上資訊,多如恆河的沙。關於健康和醫學的,就更「有幸」成為繼色情網站之後,第二熱門的點擊項目。可是在香港,我們並不可以找到個別醫生是好或是不好的資料。因為醫生(暫時)還是不可以作自我宣傳。若在網上找到某醫生的網頁,不管有多豪華瑰麗,最多只能代表這個醫生有這樣的時間、心思、或者財力,做了個美侖美奐的網頁而已。這與他的人品、學識、醫德、技術毫無關系。至於若在網上某討論區時常見到某某醫生榜上有名,也未必代表他真的是好(或者壞)。那些討論區,有點像歌曲龍虎榜的網上投票。歌迷各有各的偶像,排斥自己偶像的對手。起哄喧嘩,靠的是人多勢眾,製造輿論,不用本錢,不用代價,更不必真憑實據。

即或是有根據的,其中的來龍去脈,不得而知。或者會是以訛傳訛,或者會是片面之辭,或者是個人恩怨,甚至存心抹黑,以至惡作劇都有可能!

例如,一個醫生不可能窮一生都沒犯過一次過錯。醫好了一百個人,一百個人心存感激,但這一百個人就未必(根本不會!)會上網貼文多謝。可是只要有一個病人不滿,在網上一說,那就是星星之火!跟著人云亦云,慢慢會變成鋪天蓋地。這種事情,我們還見得少嗎?那怕原本那人,其實只不過是不滿醫生的病假寫得不夠多!

歌迷漫罵攻擊投票造馬可事小,醫生醫人性命尤關卻事大!

所以我認為在網上,其實只有兩種資訊值得留意:

第一,有關疾病的常識、治療的方法等客觀的「硬」資料,可作參考。這可使你見醫生時有備而來,既幫助到時理解吸收,又不怕遇到「壞」醫生,把你一下嚇倒。若是遇到「好」醫生,就更如魚得水了。我最樂見病人有備而來,既可節省不少時間,又可以對病情討論得更深入更詳盡。當然這些網上資訊,錯漏難免,不可盡信。

第二類最有用的資訊,是醫生名冊和專科資格、收費、畢業年份、年資等。這些資料,不必四處尋找。可到香港醫學會的《香港醫生網》,然後按專科、是私人執業還是在公營部門、再按地區搜尋就可。另外,香港醫務委員會亦提供所有西醫的畢業年份和專業資格年份。

 

你還相信廣告嗎?

不說不知,自從醫委會有消息會放寬「醫生賣廣告」之後,不出兩星期,已有兩三間網上廣告公司發電郵來招攬,要我在他們的醫生搜尋網頁上「買位」登廣告。

開放「醫生賣廣告」的制約,到底是好是壞?永遠不會有定論。但不少財力雄厚的大集團,已經磨拳擦掌,欲大展拳腳,卻是事實。

一般市民,都認為人有「人權」,有「知情權」,所以就應該讓醫生賣廣告,讓市民自己有資訊去做決定。任何人一說些反方意見,立刻就被打成大反派,說是醫生保守、醫醫相畏,想蒙蔽市民、保護自己行業的利益云云。

其實醫生賣廣告,確是有利亦有弊的。

首先,廣告費用高昂,對一些大集團,或者已經事業有成的醫生,自然比較有利。相反,一些「個體戶」,或者新畢業的醫生,就十分不利。但這些新進醫生和個體戶,又是否都比不上賣廣告的大集團的「大」醫生呢?

情形就似超市和士多的關係。明明士多賣的東西價廉物美,就是鬥不過超市財雄勢大,廣告的氣勢迫人。人人都只會去超市買東西,還以為自己買得很便宜呢!受損失的其實是消費者(病人)罷了!

第二,昂貴的廣告費早晚是要轉嫁到病人身上的。看病治病,本來已經是很昂貴的事,現在再加上廣告費,對社會,對市民,不是百上加斤嗎?請記住,羊毛永遠是出在羊身上的。

第三,以往尋找醫生,都只靠專業醫生轉介和口碑。這些都不涉及金錢利益,基本上可信。可是,一旦依賴廣告,而廣告則是用大量金錢打做出來,訴諸人類的弱點的,例如:

虛榮(名醫名牌名教授)、

恐慌(「你可能患有癌症!」——誰都有『可能』患上癌症,說了等於沒說,但你就是給嚇怕了)、

誇大和影射(七成香港男士患有前列腺徵狀!——但其實患了前列腺徵狀並不等如患了前列腺病!)。

一旦醫療服務也用上了類似手法,並且涉及大量金錢,醫療資訊就再也不能不偏不倚,更不再可信了。

這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資訊公開是必要的,但未必要用廣告。

真正對病人有幫助的,除了醫學常識外,其實是醫生和醫院對某個手術的經驗如何,共做過幾多例,發生過幾多併發症,成功率為多少,死亡率為多少等資訊。這些資料數字,行內叫「臨床審計(clinical audit)」。可惜,這些基本數字,時至今日,很多醫院和醫生都根本未有定期統計,更不用說要公開了。

 

然則廣告又拿甚麼實質的資料來告訴大眾呢?還不是拿出一句句空洞的口號:

「月事不通找月事通!」

「微創微創超微創!」

「一條龍服務,包醫您到老!」

 

這樣對您又有甚麼益處呢?

在這世代,迷你債券根本不是債券,原子筆根本同原子無直接關系,用納米技術作招徠的商品根本不是用納米技術所造。你還相信廣告?

 


 

行醫不是一門生意

為甚麼行醫不能是一門生意? 


潮流時興喚病人不再喚「病人」,而叫「客人」(client/ customer);診所不再叫診所,而叫「中心」,是一門生意來的推門進來的病人和家屬,跟去百貨公司買貨的客人一樣,貨銀兩訖,童叟無欺,各不相欠便可。這樣本無不妥。

可是現實又是不是毫無不妥呢?

這當中,其實是有一點點微妙的不妥的。

 

為甚麼醫生大都是有錢的?

來看病的人,都是身體不適,有問題,有需要,而且憂心忡忡的。這不同於拿著錢去店裡買東西的人。拿錢去買貨的人有錢,你的貨不對辦,或者他不喜歡,或者你的態度不好,他去別家便算。客人有選擇,立於高地,不忙不急;急的是賣家,有求於客人。買家便有保障。

可是生了病嗎?急的是病人,心亂如麻,慌慌張張。資訊雖多,但認識卻不多,無從入手。畢竟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性命,難免慌亂。這時在高地的變成是醫生了。醫生高高在上,病人俯首稱臣。急的是病人,有求於醫生,只得言聽計從的份。病人焦急無助,醫生好整以暇,待價而沽;病人「無知」,醫生卻獨攬醫學權威,操「生死大權」。你有求於我,我知的比你多。我說話,你要聽。這樣,病人自然處於下風 (disadvantaged),而醫生自然可以輕易佔盡便宜 (take advantage)

醫生和病人,原來天生是在對立面的。

記得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嗎?遇到火燭(火災、失火),消防趕到,不問別的,慢條斯理,先唱幾句:「有水有水,冇水冇水,有水放水,冇水散水!」據說這幾句其實是出自鄭少秋在『七十二家房客』裡演的消防隊目之口。著急的是災民,有能力救火的是消防。高下立見,災民乖乖就範。

然則,後來香港又怎樣擺脫了貪污的風氣,成為世界上最廉潔的城市之一呢?怎樣可以防止消防(醫生)乘人之危呢?

 

歷來方法有三個:

第一,嚴刑峻法。有沒有用,大家自己判斷。

第二,就是叫做「高薪養廉」。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紀律部隊的待遇薪酬一般比其他職系較高。更不明白為甚麼專業人仕(如律師、醫生)的收入一般都較豐厚。這不是因為他們攏斷。正好相反,就是不想他們攏斷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去為一己謀利益,因而必須確保他們衣食不缺,生活無憂,才不會挺而走險,乘人之危!

試問,你想把你的性命健康放在一個三餐不繼,朝不保夕,隨時都要想著籌錢開飯的醫生手上,還是一個肥肥白白,衣食無憂,因而不會輕易為五斗米折腰為小小金錢(診金)而亂開藥,亂動手術的醫生?

當然,貪念人皆有之,害群之馬每個專業都會有。但總的來說,不必憂柴憂米的醫生,能給你無私、獨立、客觀的專業服務的機會還是大一些。這就是「高薪養廉」背後的道理。

第三,是靠道德制約、社會壓力,和靠個人情操、尊嚴和愛心。

這年頭,還在說醫生要有愛心?早「勾」(out)了!

還好在:醫生、律師等,到現在還有一丁點「尊嚴」。

你說醫生、律師、會計師高傲嗎?這倒未必是件壞事。或者就是這一丁點自視和尊嚴,才避免了這些人為五斗米折腰,而攏斷了的知識、技術一味謀取私利。就是這一種驕傲(和虛榮),這種:「唔係個個都得」(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自命不凡,令他不屑於放下身段,去偷雞摸狗,混水摸魚

至於仁心仁術、愛心和關心,我相信這世上,還是有的。

當進門的病人是顧客,待以上賓之禮,固然是好。但把治病救人當做一門生意,診所變成連鎖店,醫生淪為醫療販子,為拘拘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一進門不問病情,而先問有没有買保險,買了幾多... .....病人只是來買貨的「客官」,病人信任保險經紀比信任醫生還多... .....那是個甚麼樣的世界?

可惜的是,這樣的世界,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選對醫生看對科


醫生大概是世上唯一一種人,可以合法地用針捅你,拿刀割你,開「毒藥」毒你,甚至將你「迷魂」,然後還要你付鈔的——即使你不說多謝,至少也得付錢。你說選醫生,是不是和選伴侶一樣——甚至更不容有失!當你合上了眼,在手術床上徐徐睡去,他也就可以救你的命,也可以要你的命。

怎樣選擇的醫生?途徑不外有三。

香港奉行的是轉介制度。

這制度就是說,醫生有兩種:《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理論上,所有專科醫生都要由全科醫生轉介,情形有點像「律師」和「大律師」。其實兩者之間並無大小之分,只有功能之別。《全科醫生》比較認識你和你的家人,你的背境、病史、脾性、喜好,即是比較「全」面,而你也比較信任、了解他。另一方面,全科醫生也是醫生,是「圈中人」,一定會比較認識那些「專科醫生」是比較好的,比較可信的,那個技術好些,那些合你脾性。再說,所謂物以類聚,一個好的全科醫生,自然會找好的專科醫生;一個收費貴的醫生自然介紹的多也是收費貴的;一個你所完全信任的全科醫生,一定會找一個他都完全信任的專科醫生幫你,因為他也要珍惜他自己的聲響,希望你將來回去見他時,能說聲:醫生,真多為謝您,您上次介紹那醫生真好!

現代醫學,分科又專又繁,即便是醫生也未必個個能在每方面都跟得上。更何況一般平民?由你信任的全科醫生介紹,總比大海茫茫自己去找的好。

 

第二,是靠《口碑》(word of mouth)。

香港其實不大,執業醫生也不算多。隨便在親戚朋友間打聽一下,不難問到相近的病情,和曾經看過的醫生。他的醫生好嗎?朋友的經歷感受怎樣?

此外,在藥廠做事的朋友,當護士的親戚,甚至保險從業員,都因為接觸得醫生較多,耳濡目染,信息也較多點,便很自然成了「專家」。

可是由於大家都不過是普通人,這些經驗雖然一般可信,作為參考可以,但不免欠了專業判斷。用作投石問路還好,但記得不可盡信。必須記住,口碑和傳聞(hear-say)只是一線之差。

此外,醫學領域,千變萬化,日新月異,不能一概而論,更不應憑一件事或一個人的話去判定一個醫生的好壞。例如,曾被批評在手術期間講電話的醫生,我是經常找他合作的。因為那位醫生其實技術很好,而手術中途講電話,其實時有需要,並非如傳媒所描,描得十惡不赦!

 

第三,靠自己,直接找。

這個方法,最著名應算是英特爾公司的總裁,Andy Grove。能當上世界上最大的電腦晶片公司的總裁,一定不是等閒之輩。他不幸患了前列腺癌。但他不盡信當時美國主流醫生的意見,執意自己鑽研,找文獻,讀研究報告,比專業醫生更專業。最後是摒棄主流醫生的一般見解,不接受最多人做的「根治式前列腺全切除術」,而用了《近距放射治療》。並且把心得寫成文章,登在《時代周刊》。

可是,說實話,又有幾多平民百姓有Andy Grove的能力、時間和學識,去在茫茫學海裡,從千百篇學術文章中,理出頭緒,並且為自己作決定?

大部份的你和我,若要找資料,做決定,不外兩途:

一是上網找,二是看電視報章雜誌等等的廣告。這兩種方法,可靠嗎?

 


 

股市任縱橫、醫病有何難?

股市縱橫慣、醫病有何難? 

財經透視 - 看病與買股(票)智慧 

 

香港遍地醫生,每年無間斷盛產三百位。身邊親朋戚友,總有一兩位認識一兩名醫生的!

香港同樣盛產金融人(天)材。每過幾年就總有些日子,出入電梯,或上落地鐵,不想聽還是總會聽到些股票貼士:你還未買?我早賣了!買好還是不買好?甚麼時候放?還不放?早換了貨啦!

雖然遍地金融人(天)材,但還是躲不過雷曼風潮、金融風暴。而且「輸」了(錢)的人,憤憤不平,不共戴天。

「明明說清楚是「低風險」的,為甚麼現在會血本無歸!」

同樣,「醫生明明說風險很低,為甚麼現在會出事!」

為甚麼會出事是誰對、是誰錯呢?

此中關係到「風險」的觀念,原來好玩投資的人,都未必明白「風險」二字,尋常看病的人,自然就更迷惘。

 

風險高,回報高 

有關風險的最基本認識,自然是「風險高,回報高;風險低,回報也就較低。」這是常理,人人會說。

在醫學上也一樣。例如治療「前列腺肥大」的方法,真的多到數也數不清。但原理得一個:風險低的,成效(回報)也就低一些(但不是完全沒有用啊)。最低風險的,自然是甚麼都不做(不是說笑),這叫做《保守療法》,靠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來控制病情,自然只能對輕微的病情有用,對稍為嚴重的病徵也就無能為力。

吃藥(《藥物治療》)很少副作用,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所以效用是有的,但也不是很大,對較輕的病情很有用。

病情持久,但又單靠吃藥已沒有效用的病人,唯有做手術。但手術也分很多種!其中手術風險最低的,是在尿道放入一條「支架」(小管子),「搭通」被阻塞的一段。這手術風險很少,但它還是有一定的「代價」,而限制了它的成效和用處。它的代價包括:會常常尿急尿頻,時有血尿,時有尿道感染,甚至支架會移(走)位等,而且費用也很昂貴

近年也有過不少不同種類的所謂「微創手術」出現,風險的確比「正式」手術低,但成效也低一些,結果都像曇花一現,經過一輪宣傳攻勢,紅極一時,但很快又沉寂下來了。其中包括了「微波熱力治療」、「針刺前列腺治療」等等,都已成為過去。甚至風行一時的《激光前列腺氣化手術》,不過約五年的光景,又已開始被更新的科技取代。最近期(2009)追捧的,是《等離子前列腺氣化手術》。且看此風又能吹得耐否。

療效最好的,當然是「正式」(傳統)的「經尿道前列腺電刀切除手術」,但是,療效既然是最好,風險便也是眾多方法中「最多」的。(開刀或開放式的列腺切除術,今天已極少用得上,除非極其特殊,否則根本不在考慮之列,此處便不提也罷。)

這裡雖說風險「最多」,其實「出事」的機會也還是極低的:「經尿道前列腺電刀切除手術」最重要的併發症,如引致尿失禁,在三十年前也不過百份之二 (近年更是極其罕見);而比較嚴重的「經尿道電刀切割綜合症」(低血鈉),更是少於千份之一。說風險「最多」,其實只是相對於其他風險較低但成效也更低的治療方法而言罷了。不必做庸人自擾

 

一、百份之一和一百份之一百!

所謂的機會率是這樣的一回事:例如,千分之一的機會率,雖說巳算是極罕見。可是在一個病人而言,即使發生率本來只有千份之一,但一旦發生在病人自己身上,就不再是千份之一,而是一百份之一百(因為已經發生了)!

這就是雷曼「苦主」和很多醫療「事故」的「苦主」相同的地方,也是很多「苦主」不明白的地方。在事情發生之前,不可能未卜先知,只能有一個「平均數」,一個「機會率」(百份之幾幾)。但無論機會有幾細(少),都說明是的確有機會的。不能說機會少就不會發生,「萬一」發生了,卻又怨天尤人,怪這個怪那個,其實是無知,若非無知,就是不(願)負責任。

所謂「有早知,無窮人!」一個是機會率,未發生,幫助你作參考,做決定的,事前的;另一個是已經發生的,在事後不應拿已經發生的事來怨恨∕責怪未發生前的決定!這叫作事後孔明,很不公道

 

百份之五和百份之九十五

此外,「機會率」(可能性發生率)也是一件很會騙人的東西!

例如我說:「這個手術蠻安全的,成功率高達九成五(百份之九十五)!」

另一位醫生卻說:「這個手術失敗率不少啊,高達百份之五呢!」

說的人說法不同,聽的人感受就不同;聽的人心境不同,著重點不同,印象就不同,得到的訊息也就不同;其實兩句說話的內容卻是完全一樣(百份之五失敗=百份之九十五成功)!

我們不是有這樣一個說法嗎:「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候,會不會是「言者有心」,但「聽者無意」?又或者會不會「言者的心」和「聽者的意」剛好「天各一方」呢?

誤會、投訴、訴訟、紛爭,就是如此起的。醫生明明講清楚了成功率是百份之九十五,事後病人興師問罪,為甚麼沒有解釋清楚有百份之五會失敗!你說公道嗎?

聽過「半杯水」的故事嗎?一杯滿滿的水,給喝了一半,您會大喊:「真慘!只剩下一半啦!怎麼夠!」另一位卻說:「真好彩(運)呀!還有一半在呢!」

同一件事,怎樣看法,很因人而異,亦很看環境,心情而變化。同一個機會率,亦很看處境,心情,和說話的人表達的方法,感覺會不同。

不過即使機會率有多細少,有機會就是有機會,一定要「願賭服輸」!

股海、投資市場與醫病的世界,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很雷同,可以借此鑑彼!

 

二、匯控的市值龐大 

常常聽財經新聞,說「今日恆指又勁升幾多幾多點」,但總是加一句:「單係匯豐控股一隻已經拖動大市,貢獻恆指幾多幾多點」。

這是說因為匯控的市值龐大,又佔恆指比重,所以它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拖動大市。因為它基數龐大,上落某個百份點,已經是很大的數目。

在泌尿科治療「前列腺肥大」的藥物中,也有一種原理相近。

有種「五甲還原酵母抑制劑」,吃著能令前列腺縮小百份之二十至三十。可是卻又有些人吃了沒有一丁點改善。為甚麼呢?原來就和前列腺(好像匯控)的基數大小有關。原來的前列腺愈巨大(基數大),它只要縮小百份之二十,就已經縮小了很多,不得了,對病徵有很大改善;相反,若前列腺原來只大了小許,則這個本來不甚大的前列腺,所能縮小的百份之二十,就很微不足道了,對病情就不會有很大幫助。所以這種「五甲還原酵母抑制劑」在病徵控制方面,只對較大的(如五十克或以上)前列腺肥大有效,對較不巨大的前列腺(如約三四十克的),就幫助不大。

 

三、止蝕盤

醫病也要訂定「止蝕盤」!?

不錯。

炒股也不過是錢財等身外物,治病卻是性命尤關!豈不更應訂下止蝕盤!

很多病症都有多過一種治療的方法。例如早期前列腺癌,就可以選擇:

一、按兵不動(保守治療)

二、根治性手術

三、根治性電療,以及

四、各式各樣的微創方法。

我們都不想得到「不治之症」(沒有方法醫治),但有時,有太多方法醫治,卻又反而花多眼亂。況且即使醫學界中也不是對每個病症和眾多治療方法都有定論的。一般平民百姓面對(太)多種治療方法,又能怎樣選擇呢?

在云云眾多選擇中,如果不知所措,我不反對選擇一個風險最低,副作用最少的治療方案,但就一定要訂下一個「止蝕盤」。

香港人不是說「買股票不是談戀愛」嗎?也說:投資股票要「識(懂)轉身」!

同樣道理,選擇了風險最低的「觀察治療(保守治療)」的話,就要留意觀察,一見勢頭不對,風吹草動,就要跟從預先定下的止蝕盤,揮慧劍斬情絲,大刀闊斧,當機立斷,及早做積極性的根治性治療,不要後悔莫及。至於「止蝕盤」怎樣訂法,就要你和你的醫生一起去訂。

其實很多種病症都可以用得上「止蝕盤」的方法。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肥大都是例子,心臟病、良性息肉,以及腎和腎上腺的細小腫瘤都是。甚至連日常感冒發燒都是。

傷風感冒禽流豬感,初起時根本徵狀全部差不多。治療也是差不多,都是「支援性」的。除了在政府診所,要做統計,否則一般治療,都不須做特別的測試,分辨到底是那一種感冒,因為初起階段時的治療都是完全一樣的。

可是你說,那要是患上的是較嚴重的一種怎麼知道?

這就要靠訂止蝕盤了。

同投資(機)一樣,做醫生也不是算命的,不可能預知未來,只能「見步行步」「摸著石頭過河」。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人(投資者∕病人∕醫生),分別在哪呢?就在「見步行步」時的「反應」夠不夠快,能不能依從早訂下的止蝕盤,也就是說,懂不懂「轉身」,和轉身夠不夠快。

例如,初起痾嘔(腸胃炎),都是注意休息,要有充足水份鹽份,避免傳播。止蝕盤則訂在:起燒(有發燒)、大便有血或有潺、或有脫水跡象

初起傷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注意休息,充足水份鹽份,避免傳播。止蝕盤則訂在:高燒、濃痰黃痰、氣促、兩(三)日沒好轉。

不少細小「腫瘤」未必是癌症,可以稍作觀察,並不是一定要「斬立決」的。但一定要跟從止蝕盤,一有變大、變硬,變形、出血、不適或疼痛,就要止蝕!

當然在訂止蝕盤之前,你首先要揀股揀得對!一開始就揀錯了股(錯方法,或根本是另一個病,或者病人根本有高危因素,不宜觀察)的話,還說甚麼轉身!

 

四、治病要有耐性,給點時間

當然你也聽說過:投資入市,不能進出太頻繁。進出太頻繁,徒然錯過升市良機,又白費手續費用,得不償失云云。所以亦有所謂長楂(、持有)的策略。要懂轉身,但不能轉到自己頭昏腦漲!

治病道理也一樣。香港人就是性急。藥吃下去,一天未好,就轉醫生,醫生又從頭再開一些藥,兩天未好,又要換馬。醫生不知「上一手」的醫生用過的藥是那一些,沒有依據,但既然未好,怕病人又走,唯有「痛下殺手」,一上來就用猛藥。

結果有兩個:

第一、病人不停換藥,沒一隻藥吃得夠,病本來要好的,也延遲了。藥反而白白地吃多了,既不必要的,副作用、併發症也多了。病人自己吃虧。

第二、醫生也不好做。既不知前一手的策略,病人又嫌未好,唯有用猛藥。用猛藥自然有副作用,有事時病人又怪上頭來,說為甚麼用這樣猛的藥。左右為難,還是用重些藥,好了再說。不快快治好,病人又去第三家第四家,生意都丟掉了,還有甚麼醫德好說。

我愛用緊急剎車做例子。喂!無論你的名車的制停系統多捧,多先進,腳制踏下,即使一踏到底,車子也總要滑行一小段路,才能停下來吧。用藥、治病亦一樣。今天才開始吃藥,明天還有點發燒,是正常不過的。今天吃藥,明天還未好,就即時轉藥轉醫生,吃虧的總是你自己。就好像股票剛買進,基本因素明明是好的,但一有小小風吹草動,就急忙「換馬」,換來換去,吃虧的是自己。

這好比「叫的士」(電召計程車),電話筒才放下沒多久,就心急,叫嚷著車怎麼還沒有到!再等不到兩分鐘,就急不及待,走去別處等車,結果走開了等還是等不到,約定來的計程車到了約定地點又撲個空。

你不憤氣囉。又要給時間,別買賣(變動)太多,又要轉身快,談何容易呀!

是的,真是談何容易。有沒有聽過一段很著名的禱文(祈禱詞)?

「求上主,給我平靜,去接受不能扭轉的逆境;

又求上主,給我勇氣,去扭轉應該扭轉的逆境;

更求上主,給我智慧,去分辨兩者!」

我們多麼需要這種智慧。

 

四、概念股 

你也知道,概念股大多是炒作出來的(投機的),熱潮一過,就是明日黃花。

想不到醫病也有概念股?

隨便舉些例子,激光、微創、納米、甚至原子都是!

概念股炒的是都一個概念,追逐的是一個熱潮。任何股票,只要沾上些邊,股民就趨之若騖,趕著要上車,基本因素如何,一概不理不問。這跟近年的「微創風」有點相似。

「微創」本來是一種新技術,泛指拼棄傳統開刀然後伸雙手進病人身體內的舊式手術,而改用幼長像支筷子般的儀器通過數個極細小的傷口伸入病人身體內,配合微型鏡頭,眼望電視屏幕,(而不是望著病人),而進行的傷口極細小的手術技術。

這名稱在九十年代才出現,但從七十年代就流行的「經尿道電刀前列腺切除術」,或八十年代興起的「經尿道輸尿管鏡尿道石摘取術」,都在「微創」這名詞還未出現前,早拼棄了開刀切割伸手進肚子等跡近「野蠻」的方法,而只用鏡頭和內窺鏡做手術。你說這是「微創手術」嗎?二三十年前根本都未有這個名詞啊!你說這不是「微創手術」嗎?它卻又的確只用內窺鏡不用開刀!說它是微創,它明明比微創早上十年以上;說它不是微創,病人又以為它不夠好、落後。

結果呢,無論甚麼手術,為了令病人安心,都叫做「微創」,準沒有錯。說了是微創,病人一聽到就會舒一口大氣,略點一下頭,然後很放心地聽醫生說下去。

於是,大眾甚至傳媒間更產生了「第四代」微創、「超微創」等創意名詞。醫學界摸不著頭腦,那裏有甚麼「第四代」微創、「超微創」?其實毫無根據,但大眾卻趨之若騖。

醫生唯有都跟著病人做了「凡是派」。凡是手術,不用大刀口(傷口)的,都叫微創。凡是微創,都是好的。

您知道「原子筆」這個名稱,也是跟隨著這種「概念」而流行起來的「概念股」嗎?

 

五、科網熱潮、泡沫爆破 

科網爆破前,有朋友招我一起投資,那一幕我記憶猶新。我對他說,明明這項投資有問題,行不通,人家幹嗎要付錢?他說,行不行得通,不用我們管,現在這時勢,就是這樣,總之是互聯網,人家就會買、就會投資、付錢!

沒多久,科網泡沫爆破。

不管是樓市泡沫,或者科網泡沫,是泡沫就有爆破的一天。熱潮也一樣,會潮漲就會潮退。只是你沒想到,醫病醫學界也有熱潮,也有泡沫罷。

激光應用於外科手術,已經靜靜地進行了二十年,適當使用,的確很有好處。遇(腎)石破石、遇癌熔癌、兼可且戰且走,邊切割邊止血。在大眾嘖嘖稱奇奔走相告之前,我們已經天天都在使用了很長的時間。

可是有一天,激光被應用在有龐大市場潛力(如前列腺肥大、或美容)的用途時,巨大的市場機器(你真的以為銷量最高的雜誌、報紙、和電台電視的醫學節目,純是為了增進您的醫學常識嗎?沒有商業贊助元素嗎?)好像忽然睡醒了一樣,排山倒海,傾巢而出,三天兩天就做「報導」。大眾則耳濡目染、以訛傳訛、奔走相告、唯恐後人,都說激光呀,激光好,無激光不歡。行內唯有苦笑。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激光中

「割包皮手術是要把多餘的包皮割走,割的既是皮,傷口一定最少等於要割走的皮膚的大小,不可能再小,用不上微創、所以也無從用「微創」做招徠。唯有轉而用激光做招徠(gimmick)!用激光割包皮,好處很多哩:包括:流血少!復元快!傷口疼痛少!

可是用「傳統」的方法呢?流的血也極少呀。例如傳統割包皮流的血約一毫升(約數滴),那麼激光割包皮流的血約半毫升(也是數滴)吧。有沒有分別?有。有沒有意義?沒有。流的血本來就極少嘛。

至於復元快、疼痛少,倒是事實,但主要原因並不在於激光,而是在所用的敷料:現在不少外科醫生都已用上特製的敷料(我們行內叫「豬油膏」)和「膠水」,令傷口更易打理,更少腫脹,病人活動更快更早自如。這是膠水和敷料的功效,關激光甚麼事?用激光割包皮,有點畫蛇添足,粗鄙些的說法是「除褲放屁」,多此一舉。當然可以,但無意義罷了。

激光之深入民心,也可見於「體外衝激波碎石術」。打碎腎石可用「衝擊波(shockwave)」,不必開刀,甚至不用麻醉,屬「無創性手術」。可是每次跟病人講解,病人每必問:啊!是不是就是激光?現出很高興的樣子。

我努力地解釋,這種不同於激光(laser),是衝激波(shockwave),病人就顯露出很失望的樣子。跟著再問,是不是最先進的了?有沒有激光先進?我再努力解釋,激光和衝激波都是能量,不同的能量,不同的用處罷了,沒有那一個先進些。病人做完了手術,過些日子再見,一定是說:「喂!上次做了激光!好哇!」

後來學乖了,唯有隨俗。衝擊波也好, 激光也好,總之是「最先進的」便是。您愛叫激光,心裡舒服些,也無防。

「無創微波熱能前列腺燒熔術」:這個也曾激起一時的騷動,用日常翻熱食物用的微波,伸進尿道把前列腺加熱,讓前列腺過幾天自動壞死、融化、收縮,概念很好,問題卻很多。經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在燒壞過幾條陽具之後,便被拼棄,銷聲匿跡了。曾經有改良過的熱能治療前列腺肥大的機器推出,在全美泌尿科學會上推銷,聲勢很大,包下了市內所有酒店房間內的電視的其中一條頻道,日夜循環著這「最新」「最微創」的前列腺肥大治療儀器的消息。是幾多幾多前列腺病人的佳音,一年內已經有幾多幾多間醫院和診所購置了云云。可是第二年我再去美國,參加全美泌尿科學會會議,這個儀器已經銷聲匿跡。

此外,「激光前列腺割除術」,「前列腺癌冷凍術」,「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還有每天每月推出的「最新」的藥物等等,情況都很相似。

朋友,等等啦,別急!等多一代,或者再等多一代,有您的著數(有您好處)!

除非病人危在旦夕,或者現有的方法都已藥石無靈,非試不可。否則為甚麼硬要在「一窩風」的時候,泡沫正大的時候,去陪它併命,做人家的實驗品呢?

 

六、羊群心理

很多人都會說,當小販和看更(或曰,買菜和賣菜的)都在討論買那一隻股票(微創,激光)時,你就要當心!

人人都說「激光」好,人都說「微創」好。

人人都說「磁(力)共振」好,有事要去做個「磁共振」最清楚。真的,不知為何,人人都認為「磁共振」是最好的,最清楚的。花了錢,掏了荷包,帶著報告來見醫生,醫生又說要做另外一種檢查才有用。不是說磁共振最好的嗎?其實各種檢查方法,沒有那一個是最好的,都要看情形,看要檢查的是甚麼。例如要看腎的腫瘤,當然要「照」(做顯影);要衡量腎的功能,則要驗血。但驗血內的腎功能,只能得出極粗略的結果,在腎功能損失了一半以上才能驗得出。要精確些的話,就要驗血加驗二十四小時小便,或者照核子掃描。即使是要照腫瘤,有的用照聲波就可斷症,有些要電腦掃描,有些要用正電子掃描,有些要用磁共振。

人人都如是說好的,未必就是對的。

 

歷史上的銀行擠提,大都是起於傳言和集體恐慌。近似的情形,醫生也見不少。例如,那一天某位名人明星不幸得了甚麼病,甚麼癌,第二天以至一兩星期內,都會有大量「病人」,帶著相似的病徵來見醫生。這當中當然絕大部份是無病的。可是,他們所感受到的「病徵」,卻是千真萬確,繪影繪聲,令他們感到無比困擾,憂心忡忡,彷彿已經證實得了癌。

又例如報章常常提及「小便起泡」就可能是「蛋白尿」。每次這類文章一刊登,又有幾天的熱鬧,病人都會跑來說自己的小便起泡。

本來,能提高市民的健康(危險)意識是件好事。但可惜這種「意識」,一般只有三分鐘熱度。幾天之後,花了銀兩,幾百幾千,當檢查報告說他(她)沒有蛋白尿,又或者等名人效應淡去,他(她)又興高采烈地把一切拋諸腦後,繼續煙、酒、糖、鹽,繼續聲色犬馬,繼續多肉少菜。這根本不是「預防疾病」的方法,健康意識嗎?其實也不見得怎樣高了。花一千幾百元,買個心安容易,真的改變生活習慣卻很困難。花錢買心安,並不等於預防了疾病。

預防疾病,健康意識,要靠自己做功課,不能只道聽途說、霎時跟風。

 

七、新股上市,要睇定。

一上市就插水的,大家見過不少。以小博大,無可口非,反正錢財不過是身外物。但用自己的性命和健康作注?是「最新」的治療方法也好,「最新」的藥物也好,還是讓別的人去試個夠!請記住,「最新」的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有時恰恰相反,歷史最悠久的,可能才是最穩妥的。畢竟,您押上的,是您自己的性命,和健康。新股,讓給人家去試吧。

 

八、買保險與「大包圍」:

現代的人,一切條件比從前的好,不再等到皮黃骨瘦,才來醫病。現代的(西方)觀念,是在病起的最初期,還未有病徵的時侯,就去查找出早期疾病,進行治理。可是,既然未有病徵,甚至根本未發病,又怎樣治病?治甚麼病?怎樣治法?

常常有前列腺病人問:不是有一種藥,能令前列腺收縮的嗎?

有的,這種藥叫「五甲還原酵母抑制劑」,能將前列腺的體積縮少百份之二十至三十,並且可以預防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瀦留(小便閉塞),可以預防前列腺癌!

以上句句屬實,並無虛言。這麼好的藥,不是很神奇嗎?

且慢!

首先,這種藥,要吃三個月以上才開始見效。

第二,吃這種藥,要長期服用(「一世」),無論效果多好,一旦停服,也就「打回原形」。雖不會變得更壞,但也等於前功盡廢了。

單這兩點,不就像極了平常買保險的條款嗎?(一旦「斷供」,就前功盡廢。)

此藥還能將患「尿瀦留∕小便閉塞∕需要手術」的比率大幅減低,達百份之五十,即是能減少一半的尿瀦留!

可是細看一下數據,一百個前列腺肥大的病人中,本來就只有約十二至十三人會演變成「尿瀦留小便閉塞需要手術」(四年隨訪跟進);服食此藥,四年後的確尿瀦留的病人的確少了一半,即是說,一百個病人中「只有」七人演變成尿瀦留需要手術。從每百人有十三人減至每百人有七人,達百份之五十沒錯,成績的確很好。但所謂的百份之五十,其實只是一百個病人中的六人!也就是說,一百位病人四年內不停服食此藥,能幫助到其中六位避免了尿瀦留,另外的七位,命中註定,天命難違,乖乖的服了四年藥,還是要尿瀦留,要做手術。至於其餘的八十七位,本來就根本不會有尿瀦留,也不需要手術,是「陪跑」來的。這不是買保險是甚麼?一百個人買保險,交保金,其中六位可以受惠。問題是,沒有人能預先知道「幸運兒」是那六位罷了。值不值得,(抵唔抵)見仁見智。(PLESS Study

此外,這種藥還可以將前列腺癌的風險(機會)減低。能減多少呢?能減百份之二十五!癌哩!能減百份之二十五,不得了呀!救人一命,勝過七級浮屠,何況二十五條!(PCPT Study

這個您就有所不知了。減少了百份之二十五前列腺癌,並不就等於救了二十五條人命。這話怎說?

第一,原來並不是每個患上前列腺癌的人都會死於前列腺癌。相反,大部份患有前列腺癌的人根本並不會死於前列腺癌,而是死於其他的各種原因。

第二,謂減少百份之二十五前列腺癌,是指每一千位男性不停長期服食此藥的話,本來其中有六十人會患前列腺癌的,患上前列腺癌的人減少為四十五人,所以是減少了百份之二十五。可是實際逃避了前列腺癌的人(受益人∕幸運兒),只不過是一千人之中的十五人,其餘的九百八十五人,只不過是年年月月地交保費。值不值得,要不要買保險呢?那真是見仁見智了。

 



dr-que-article-11-18-2017.jpg